上週六萱萱開始發燒,噁吐,經醫生診斷後是腸胃型感冒,說最近在大流行,因為具有傳染性所以常常是全家一起來掛號,要我們居家勤洗手,尤其是有更小的寶寶更要注意,於是施爸我回來上網查了相關腸胃型感冒的資訊,才知其實正確名稱是"病毒性腸胃炎",只是很容易腸胃炎外再和上呼吸道感染,所以一般和民眾都概稱"腸胃型感冒",不過一樣都是有傳染性所以以下轉貼症狀和治療的衛教,讓我自己或需要的朋友一起參考之用.

 

1.什麼!原來沒有腸胃型感冒?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55期
  •    
  • 2011.10.01
  •    
  • 作者 : 李佳欣
  •    
  • 圖片來源 : 周書羽

上吐下瀉又發燒,常聽到醫生診斷是「腸胃型感冒」,其實,醫學教科書上根本沒有這個疾病。醫生為什麼要這樣說?又該如何照顧?

這兩、三年來,不論大人或小孩,只要感冒伴隨著拉肚子或嘔吐症狀時,有些醫生就會告訴你是「腸胃型感冒」,進入秋冬時節後更是常見。但什麼是「腸胃型感冒」?有的醫生說是腸胃炎,也有醫生認為應該是感冒,讓民眾也被搞糊塗了。


腸胃型感冒可能是病毒性腸胃炎或感冒


其實醫學定義上,只有「感冒」與「腸胃炎」兩種用法。「感冒」(common cold)指的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鼻炎(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與咽部不適(乾、癢、異物感)等症狀。「病毒性腸胃炎」(Gastroenteritis)指的是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造成嘔吐、腹痛、與腹瀉。至於「腸胃型感冒」,則是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創造的一種說法,每個醫生使用的時機都不一樣。


不少醫師將它用在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炎,因為跟感冒一樣是病毒感染引起, 所以稱為「腸胃型感冒」。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與腺病毒40型、41型等,好發於秋冬,但台灣因為四季不明顯,因此各個季節皆可能流行。


患者除了腹痛、嘔吐與腹瀉外,也會發燒、疲倦、肌肉痠痛,而且若是腺病毒或輪狀病毒,也可能會同時侵犯呼吸道,引起患者輕微流鼻水或喉嚨痛。


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敏雄認為,使用「腸胃型感冒」的說法,是為了和細菌性腸胃炎區分,因為在多數人的觀念中,腸胃炎是吃了不潔的食物或暴飲暴食導致。


用「感冒」來解釋,民眾就能比較了解這是一種病毒感染,而且是經由傳染而得到的。並且,民眾也常認為發燒、疲倦就是感冒,因此用「腸胃型感冒」來解釋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時,民眾也比較可以聽得懂。


另一種狀況是得了感冒或流感,有時也會腸胃不適或輕微腹瀉,有些醫生也會向病人說是「腸胃型感冒」。

去年冬天林小姐被同事傳染流感,不僅發燒、流鼻水、全身痠痛,也拉了兩三次肚子。就診時,醫生就告訴她最近感冒的人常常是「腸胃型感冒」。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邱郁淳說,一種病毒感染引起不同部位的症狀是很常見的事,「腸胃型感冒」是用來解釋同時表現在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的病毒感染。


邱郁淳說,民眾常覺得發燒、喉嚨痛、流鼻水等於感冒,上吐下瀉等於腸胃炎,當這幾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會不解為何自己一次得了兩種病。所以,雖然醫生在診斷上會寫「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合併腸胃炎」,但「用『有腸胃道表現』的『感冒』來比喻,就比較能讓病患理解,」邱郁淳說。


不過也有醫生認為,「腸胃型感冒」的用法並不恰當。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指出,「感冒」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病毒性腸胃炎」則是病毒侵犯腸胃道,兩者各有明確定義,是不同的疾病,不適合混為一談。


雖然,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也可能會發燒或剛好有上呼吸道的不適,感冒的人也有可能會拉肚子,但醫生仍應該仔細判別,依照患者較明顯的症狀做診斷。


葉國偉說,兩者如果沒有仔細區分,不會影響醫生的處方與病人後續的照顧,但是因為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混淆,每個醫生對它的定義也不同,容易讓民眾最後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如果民眾因為錯誤認知而有疑惑,醫生更應該藉此機會教育,向病人解釋清楚。


不管是「腸胃炎」還是「感冒」,都是症狀治療


只要是病毒感染,不管是病毒性腸胃炎還是感冒,醫師的處置方式都是症狀治療。


李敏雄說,當腹瀉或嘔吐嚴重時,醫生會給止吐藥,或是吸附劑、抑制腸胃蠕動的止瀉藥;如果症狀不嚴重,也不一定需要吃藥,跟吃壞肚子引起的腸胃炎一樣,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預防脫水和補充電解質,食物也要盡量清淡,並且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很多人得了腸胃炎會為了讓腸胃休息,刻意不吃東西,其實不需要讓自己那麼痛苦。


可選擇清淡、好消化吸收的食物,包括澱粉跟蛋白質類食物。如:香蕉、米飯(稀飯、白麵條、饅頭)、蘋果、吐司,也可以搭配少許鹽、糖、醬汁、果醬,並減少攝取油脂較高或易促進腸胃蠕動的高纖維食物;較容易發酵、產生氣體的豆類、奶類製品也先暫時避免。


兒童更要特別注意不可禁食,因為兒童腹瀉易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休克、死亡,所以得避免身體過度虛弱。此外,傳統觀念會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對兒童來說即使稀釋一半依然糖分太高,且其中電解質濃度並不符合人體比例,建議購買專用的電解質補充液。


感冒時也不一定要吃藥,最重要的是要多喝開水,多休息,通常3~5天後就會好轉。若真的很不舒服,像是發燒、全身痠痛,醫生就會開止痛退燒藥,流鼻水、咳嗽,則會使用抗組織胺或止咳藥水,同樣都沒有對付病毒的功效,只能緩解症狀。


其次,病毒性腸胃炎或感冒都會傳染給他人,要記得多洗手,而且是用肥皂仔細地洗,如果有上呼吸道的症狀,也要戴上口罩,因為即使只是微量的病毒都能導致生病。


邱郁淳醫師分享典型的例子,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常用手抓屁股或把手放在嘴巴,沒有確實洗手又再去玩玩具,父母幫忙收拾玩具或照顧孩子後,如果也沒有洗手,就容易在吃東西時吃下病毒。最後,常常是小孩好了以後又換父母接著生病。


搞清楚腸胃型感冒是怎麼一回事,下次再聽到醫生對你這樣說時,不妨換你問問他:「我得的究竟感冒還是腸胃炎?」



 

 

 

 

 

 

 

 

 

 

 

2.病毒性腸胃炎

資料來源: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羅士軒醫師整理

目前逐漸進入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就診病人中有腸胃炎症狀亦不在少數,大人小朋友都要注意個人以及飲食衛生,以防範腸胃炎感染。


疾病概述

可以引起腸胃炎的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為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而杯狀病毒(Calicivirus)、星狀病毒(Astrovirus)以及腺病毒(Adenovirus)40和41型也可能致病。
腸胃炎係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雖然並不是經由流感病毒所引起,但也常被稱之為『腸胃型感冒或胃流感』。雖然病毒性腸胃炎症狀可能相似,但經由醫師診斷能確定腹瀉是否因病毒或者其它原因所引起。台灣地區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3月間,高峰期為1月份。輪狀病毒與腺病毒、沙波病毒和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嬰兒和5歲以下的幼童造成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常於人口密集機構內,例如:學校、醫院、收容機構和安養機構等爆發流行。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只要適時、適切的補充流質,病人多會自然康復少有後遺症發生。但對於嬰幼兒、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生理障礙的老人,一旦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由於這些人缺乏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等嚴重症狀。

傳播方式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
貝類水產品也可能被污水污染,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被污染的貝類(如生蠔等),會導致腹瀉。


潛伏期:病毒性腸胃炎的潛伏期通常為1~3天。

諾羅病毒一般為24至48小時。
輪狀病毒一般為24至72小時。

可傳染期

諾羅病毒一般在急性腹瀉停止之後48小時內依舊有傳染性。
輪狀病毒一般在急性發作期8天之內,還具有感染力。

發病症狀

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10天,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嬰兒、幼童和無法照顧自己的人(例如:殘障或老人),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此外,免疫受抑制的人,病程較長,症狀通常較嚴重。

預防方法

1.飯前和便後應洗手;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以及準備餐點之前也應洗手。
2.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
3.注意居家環境衛生。
4.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5.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若家有幼兒可諮詢小兒科醫師後考慮自費接種。


治療照護

抗生素的使用對病毒感染並沒有幫助。治療小孩和成人的病毒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則是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腸胃炎期間飲食應清淡,因為過油或太甜的食物並無法吸收,反易導致腹瀉症狀更加嚴重。

(一)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健康照顧:
1.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足。
2.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嬰兒、幼兒、兒童或老人,於同一房間遊戲或接觸,在沒有腹瀉、嘔吐之後,這種區隔應該持續至少2天。
3.病患不應為家人準備食物,在沒有症狀之後,還需要暫停2天後,才能幫家人準備食物。
4.建議在家休息,不要去托兒所、上學或上班。

(二)照顧者的注意事項:
1.照顧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之後,應該用肥皂和自來水徹底洗手,保護自己和其他健康的人。
2.清洗及消毒被嘔吐物、排泄物弄髒的床單、衣物和環境週遭,減少病毒的蔓延。
3.清洗嘔吐物或排泄物時:
(1)建議使用口罩。
(2)要戴手套,在脫下和丟掉手套後要洗手。
(3)使用隨用隨丟的紙巾或拭布來清理任何物體,並且把這些紙巾放在垃圾袋,密封後才放在垃圾桶。
(4)用熱水(>85℃)或漂白水清洗弄髒的環境,並且徹底抹乾。

 

3.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針對病毒性腸胃炎說明     http://www.cdc.gov.tw/home/Gastroenteritis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是由感染病毒所造成,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均可能導致腸胃炎,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 
腸胃炎係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雖然並不是經由流感病毒所引起,但也常被稱之為『腸胃型感冒或胃流感』。 
雖然病毒性腸胃炎症狀可能相似,但經由醫師診斷能確定腹瀉是否因病毒或者其它原因所引起。台灣地區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3月間,高峰期為1月份。 
輪狀病毒與腺病毒、沙波病毒和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嬰兒和5歲以下的幼童造成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常於人口密集機構內,例如:學校、醫院、收容機構和安養機構等爆發流行。 

> 疾病資訊

傳播方式: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貝類水產品也可能被污水污染,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被污染的貝類(如生蠔等),會導致腹瀉。

潛伏期:

病毒性腸胃炎的潛伏期通常為1~3天。

發病症狀:

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10天,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嬰兒、幼童和無法照顧自己的人(例如:殘障或老人),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此外,免疫受抑制的人,病程較長,症狀通常較嚴重。

預防方法:

經常洗手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飯前便後及烹調食物前皆應洗手,其他方式也可預防進一步的傳播,例如:消毒被污染物體的表面、清洗被污染的衣物、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儘可能熟食及飲用煮沸的開水,而病患之糞便及嘔吐物應小心處理,清理後也應洗手。大部分的病毒尚無疫苗,但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若家有幼兒可諮詢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後考慮接種。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抗生素的使用對病毒感染並沒有幫助。治療小孩和成人的病毒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則是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腸胃炎期間飲食應清淡,因為過油或太甜的食物並無法吸收,反易導致腹瀉症狀更加嚴重。

預防接種建議:

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若家有幼兒可諮詢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後考慮自費接種。但諾羅病毒及大部分的病毒目前尚無疫苗可施打。

歡迎大家點個給/給個回應給施爸鼓勵鼓勵或加入施爸拍拍寫寫過生活粉絲團~~謝謝!!!

 
 

arrow
arrow

    施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